欢迎来到大热汇!
发布信息
教育培训信息
当前位置:大热汇 > 商务服务 > 教育培训
    新的经济调整及其所受到的挫折
    2023-07-24 信息编号:1258389 收藏
一、1969、1970年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恢复 
       1967、1968年连续两年的政治大动荡,导致社会经济连年下降。1969 
  年随着国内局势略趋稳定,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1969年4月,中共召开了九大,此后各项工作虽然仍在“左”倾方针指 
  导下进行,但是由于政治局势渐趋稳定,武斗之风渐趋平息,社会生活、生 
  产秩序开始恢复,因而经济也开始出现恢复的形势。 
       1968年底,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着手编制起草了《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 
  纲要 (草稿)》。1969年2月,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讨论了这个草 
  稿,并把它发给各地边执行、边讨论、边补充。这次年度计划的制定,由于 
  当时强调批判“消极平衡”、“利润挂帅”等所谓经济领域中的“修正主义 
  黑线”,另一方面也为了向党的“九大”和建国20周年大庆献礼,表现“文 
  化大革命”成果,《计划纲要(草稿)》中的指标,绝大多数订得过高。但 
  是1969年的经济计划,毕竟是党和国家为扭转国民经济的混乱局面,结束国 
  民经济发展的无计划状态,而把国民经济重新置于计划经济的轨道上所做的 
  努力,因此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1969年国民经济开始回升。首先是工农业生产有所好转。1969年工农业 
  总产值2613亿元,超过了1966年 (1966年为253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 
  值948亿元,超过了1966年 (910亿元)。工业总产值1665亿元,也略微 
  超过了1966年 (1624亿元)的水平。① 
       主要工农产品产量情况是:粮食4219.4亿斤,比上年增长10%,虽然 
  还未超过1966年,但已很接近,为1966年的98.6%。棉花4158.6万担, 
  比上年减少,并未达到1966年产量水平 (4673.5万担)。棉布82.1亿米, 
  比上年增长27.7%,比1966年增长12.3%。钢1333万吨,比上年增长47.5 
  %,仍未超过1966年 (1532万吨)。原煤2.66亿吨,比上年增长20.9%, 
  比1966年增长5.6%;原油2174万吨,比上年增长36%,比1966年增长 
  29.4%;发电量940亿度,比上年增长31.3%,比1966年增长13.9%。② 
       铁路货运量,1969年为123923万吨,比上年增长26.2%,仍未达到1966 
  年(131454万吨)的水平。财政收入,1969年526.8亿元,比上年增长45.8 
  %,收入大于支出9000万元,但仍未达到1966年558.7亿元的水平。基本 
  建设投资中国家投资,1969年为 181.6亿元,虽比上年有所增长 (上年为 
  103.79亿元),但仍未达到1966年水平 (1966年为188.3亿元)。社会商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16、162、163、242、245、244 页。 
②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16、162、163、242、245、244 页。 
-----------------------  199-----------------------
  品零售额达801.5亿元,比上年增长8.7%,比1966年(为732.8亿元)增 
  长9.4%。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1969年比上年提高2.5%,比1966年提高 
  2.7%。全民所有制部门职工平均工资1969年为618元,比上年降低0.5% 
   (上年为621元),比1966年下降2.8%(1966年为636元)。① 
       由上可见,1969年国民经济比上年略有增长,虽然与1966年相比,大 
  部分产品和国家财政收入等还没有达到1966年的水平,但说明国民经济是有 
  恢复和上升的趋势。 
       1970年,政府在1969年经济初步恢复的基础上又采取了稳定农村的政 
  策、内地建设铺开、加快地方“五小”工业的发展,以及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下放企业)等措施,国民经济比上年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工农总产值达 
  3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超过了1966年的水平 (1966年为2534亿 
  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工业总产值达2420.8 
  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也都有较快的增长,如粮食 
  4799.1亿斤,比上年增长13.7%;棉花4554万担,增长9.5%;钢1779万 
  吨,增长33.5%;原煤3.54亿吨,增长33.1%;原油3065万吨,增长41 
  %;发电量1159亿度,增长23.3%。② 
       此外,铁路货运量1970年为150359万吨,其中铁路货运量6.8亿吨, 
  比上年增长28.3%。国民收入1926亿元,增长23.3%,超过了1966年的水 
  平 (1966年为1586亿元)。国家财政收入662.9亿元,增长25.8%;基本 
  建设投资272.73亿元,比上年增加91.13亿元。③ 
       这一年,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超过了1966年的水平。工农业主要 
  产品产量中,除部分农产品如棉花、花生等,产量尚未达到1966年水平外, 
  其他农产品和大部分工业品都已超过了1966年水平。 
       1970年也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经济发展所达到的水 
  平,与第三个五年计划制定的主要指标(1965年9月方案)相比,基本上完 
  成和超额完成了计划。 
       1970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文化大革命” 
  仍在继续,“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并在发挥作用,又加上林 
  彪、江青一伙的干扰,因而经济进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建设规模过大,积累率过高。1970年基本建设投资中,全国全民 
  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55.7%;国家预算 
  内投资272.73亿元,比上年增加83.13亿元。基本建设规模骤然扩大,使积 
  累率急剧上升,1969年国民收入中消费与积累比例,积累率为 23.2%,而 
  1970年则提高到32.9%。这样大的基建规模和这样高的积累率,都是当时经 
  济发展水平所难以承担的。积累率高,但是建成投产率却降低了。1969年基 
  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是18.1%,1970年下降为16.7%(1965年是 
  22.9%)。197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比1969年增加了457万人,其 
  中大部分是从农村中招收来的,形成与农业争劳力的情况。① 
        (2)内地建设过快,摊子铺得太大,超过国家经济承担能力,与整个经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306 页。 
② 同上书,第16、149 页。 
③ 同上书,第16、149 页。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323、25、354、123 页。 
-----------------------  200-----------------------
济发展不相协调。如从基本建设计划安排上看,在全部预算内投资和大中型 
项目中,内地建设均占60%左右,这个比重是历年来最高的。重点过重,挤 
了农业、轻工业和非生产性建设。同时过于强调抢时间、争速度,也给内地 
建设本身带来问题。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些项目在建成后,不得不推倒 
重建。 
      (3)企业下放问题很多。当时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下放企业并没有 
达到扩大地方权力以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的目的。企业放下来了, 
但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业的办法并未改变,因此收效不大。另外,由于“左” 
的思想干扰,在事先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在不长时间内,把一大批中央 
企业、事业单位下放到地方,实际上是一哄而下,放下去后,中央和地方权 
责分工不清,特别是将大批产销面向全国的大的工矿企业下放到地方,实际 
上地方也管不了,还得中央部门代管,反而形成多头领导。另外,由于匆忙 
下放,也打乱了原有的协作关系,影响工业发展。还有,盲目下放企业,也 
使地方形成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倾向,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严重现象也造 
成很大浪费。 
     此外,由于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经济效益也普遍下降。
  • 两次经济调整及其所受挫折
    经过两年“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1969年开始出现恢复的趋势。不过,当时“文化大革命”仍在进行,“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仍在发挥作用,特别是突出抓备战,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备战后...
    07-24
  • “文化大革命”开始两年来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两年的动乱,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国民经济全面衰退,使国家和人民受到巨大损失。首先是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306亿元,比上年下降了近10%。1968年又进一步下降为2213亿元...
    07-24
  • 对合理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批判和否定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党和政府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科技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比较合理的规章制度。这些规...
    07-24
  • 四人帮”却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按劳分配原则
    ,即等量劳动互相交换的消费品分配原则中体现的资产阶级权利,说成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而且引伸到所有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去。林彪、江青一伙还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商品...
    07-24
  • 否定按劳分配原则,否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关系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林彪、江青一伙说成是“衰亡着的旧事物”,是“资本主义因素”,它造成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必然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它是产生资产阶级的...
    07-24
  • 批判所谓“刮单干风”,“复辟资本主义”,鼓吹“穷过渡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在领导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方面,曾经制定和实行了不少正确的方针政策,当然也有不少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到“文化大革命”前,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已经得到比较正常的、迅速的发展。...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