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热汇!
发布信息
农产品信息
当前位置:大热汇 > 农林牧副 > 农产品
    鱼苗食性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2024-04-07 信息编号:1339127 收藏
鱼苗食性变化规律为: 内源性营养 (混合营养) →外源性营
养; 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 外形与成体相似
后, 食性也向成体转化。
多数鱼苗孵出后3~4天, 其卵黄囊内的营养物质已基本吸收
53
四、 苗种培育技术完毕, 鳔已充气, 开始平游, 并能摄食水体中的饵料生物。 但此时
鱼苗的身体仍细小, 口较小, 摄食器官尚未发育完善, 如鳃耙短
小, 尚起不到过滤食物的作用, 因此, 各类鱼苗的摄食方式基本相
同, 一般都是吞食。 鱼苗开口所吞食的饵料称为 “开口饵料”, 大
多数淡水鱼苗的开口饵料都很相似, 一般多为藻类、 轮虫以及小型
浮游动物、 无节幼体等, 只有个别种类的开口饵料不同, 如鳜鱼苗
从一开口就以各类小型的活鱼苗为食。
随着鱼苗生长, 个体增大, 口变大, 游泳能力逐步增强以及摄
食器官逐步发育完善, 各种鱼苗的食谱也逐渐扩大, 开始向成鱼的
摄食方式和食性转变。
(1) 滤食性鱼类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转变 鲢、 鳙等滤食性
鱼类鱼苗由吞食逐渐过渡为吞食兼滤食, 最后转为滤食或滤食兼吞
食。 食物组成也各自发生相应变化, 鲢转为以滤食浮游植物为主,
鳙转为以滤食浮游动物为主。
(2) 其他几种食性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转变 贝类食
性、 杂食性、 草食性和典型肉食性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发
展趋势, 基本上都是由吞食小型浮游动物逐渐向各自的成鱼类型和
特点过渡与转化。
①典型底栖贝类食性鱼类的食性转化。 青鱼自鱼苗开口摄食浮
游动物到成鱼摄食螺肉等底栖贝类, 都是吞食方式, 但其摄食的食
物种类却发生了较大变化。 当全长达1.7~12.3厘米时, 其摄食器
官已逐渐向成鱼型过渡, 食性由吞食大型浮游动物转为吞食摇蚊幼
虫、 水生昆虫幼虫等底栖动物; 全长达14.1厘米以上, 摄食器官
等都已发育为成鱼型, 已能选择性地吞食螺肉等食物。
②底栖杂食性鱼类的食性转化。 鲤、 鲫、 斑点叉尾 等底栖杂
食性鱼类, 开口时都是摄食轮虫等浮游动物, 随着鱼体生长, 食性
逐渐向成鱼转化。 鲤由吞食浮游动物转为挖掘底泥中的摇蚊幼虫和
水蚯蚓等。
54
淡水鱼养殖技术问答③草食性鱼类的食性转化。 草鱼开口时摄食轮虫等浮游动物,
全长达3厘米后, 逐渐转为摄食浮萍、 水草等植物性食物。
④肉食性鱼类的食性转化。 以摄食鱼虾等游泳动物为主的肉食
性鱼类, 如鳜摄食方式由吞食鱼苗转化为伏击捕食适口的较大型鱼
虾类。
而鱼苗池天然饵料的发展规律是: 藻类、 细菌→轮虫→小型枝
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出现高峰期 (每毫升10个左右)
一般在施肥后8~10天, 水色以黄绿、 淡黄或灰白色为宜。
  • 对苗种培育池有哪些要求?
    苗种培育池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保水性好,阳光充足。(1)鱼苗池土池面积一般为2亩以下,最好是壤土底质,淤泥小于10厘米;水泥池面积一般以200米2以上为宜。水深1米左右。(2)鱼种池土...
    04-07
  • 不同阶段鱼苗、 鱼种各地有哪些叫法? 如何鉴别苗 种质量?
    各地鱼苗、鱼种的名称不一致,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种。以江苏、浙江一带为代表,刚出膜的仔鱼称鱼苗,又叫水花、鱼秧、鱼花;培育到3.3~5厘米长的为夏花,又叫火片、乌仔;夏花培育到秋天出塘的为秋片、...
    04-07
  • 药物防治鱼病应注意哪些问题?
    (1)药物预防药物预防在鱼的饲养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鱼种消毒。多年来的养鱼实践证明,即使最健壮的鱼种,也难免带有一些病原体。从“以防为主”出发,切断传染途径,要在苗种分...
    04-07
  • 渔药有哪些使用方法?
    在鱼病治疗中,体外用药主要是发挥局部作用的给药方式,体内用药主要是全身性作用的给药方式,同时药物本身的特性及鱼的种类和大小也是考虑的因素。因此,生产实践中应根据病鱼的具体情况和药物本身...
    04-07
  • 怎样通过肉眼观察来诊断鱼病?
    肉眼检查(简称目检)是诊断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法是用肉眼观察病鱼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从而对鱼所患疾病做出诊断。对鱼体进行目检的部位和顺序是体表、鳃和内脏。(1)...
    04-07
  • 怎样判断养殖的鱼是否发病?
    鱼发病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活动、体色和摄食几个方面。健康的鱼常群游,体色鲜艳,活动灵活,摄食活跃。病鱼则食欲减退、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发黑或头部乌黑,此类病常为肠炎、出血病或烂鳃病...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