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热汇!
发布信息
教育培训信息
当前位置:大热汇 > 商务服务 > 教育培训
    清兵衣服上的“兵”“勇”是什么标志?
    2019-01-07 信息编号:593243 收藏
在有关清朝的影视剧上常看到“兵”
“勇”两字。 那么,它们是什么标志呢?
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
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 八旗军为满
兵,绿营军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
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 这种军队以绿旗
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
叫绿旗兵,简称营兵。朝廷对八旗军、绿营兵的倚重不同。
八旗兵 大 部 分 卫 戍 京 师,为 国 家 精 锐 部
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数
量是八旗兵的几倍,乃至几十倍。
史载,“勇”,也是兵的一种。 遇到战
事,若八旗兵和绿营兵数量不足,则就地
取材,临时招募乡勇组成军队,战事完了
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 直到
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才改非正式的乡
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
勇营。 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
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 古代男子在什么情况下能算作“戍卒”?
    战国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各国一般以郡县为单位征集兵员。男子服兵役的年龄,大约从15—60岁。长平之战中,秦国征集河内15岁以上丁状全去前线,属于战时紧急征兵的做法。平时各国登记户籍,男子成年...
    01-07
  • 为什么称“当兵”为“吃粮”?
    吃粮,字面上的意思是吃粮食,其实是中国古代一个惯用语,指“当兵”。“吃粮”一词最早出现于《全唐五代词》卷七《敦煌词》:“十四十五上战场,手执长枪,低头泪落悔吃粮。”十四五岁就到了边疆当兵...
    01-07
  • 公元906 年朱 温 的 劲 敌 刘 仁 恭 规 定
    公元906年,朱温的劲敌刘仁恭规定:凡士兵必须在面部刻上“定霸都”(这里的“都”,是唐末五代期间军队的一种称号);凡当官的,必须在手臂刺上“一心事主”四个字,以督其拼死作战,为自己效力。黥面在...
    01-07
  • 中国古代士兵为什么要黥面?
    所谓“黥”,是指在人体上刺刻出记号、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汁,让其保留下来。黥有黥面、黥臂、黥手、黥胸、黥腹、黥背等多种形式。最早的黥是一种肉刑。据史料记载,士兵黥面开始于唐朝末期,流行...
    01-07
  • 马援是如何成为军事沙盘首创者的?
    沙盘是根据地形图或实地地形,按一定的比例用泥沙、兵棋等堆制的模型。军事上,常供研究地形、敌情、作战方案,组织协同动作和实施训练时使用。沙盘的首创者是东汉猛将马援。据《后汉书·马援列传...
    01-07
  • 马镫发明前,骑兵是如何骑马的?
    马镫,是骑马时踏脚的装置,悬挂在鞍子两边的皮带上。考古材料充分表明,马镫是中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传入欧洲后,使中世纪的欧洲进入了“骑士时代”。在中国早期,马多被用来驾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