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热汇!
发布信息
牲畜信息
当前位置:大热汇 > 农林牧副 > 牲畜
    脑血管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2023-12-27 信息编号:1334397 收藏
(1)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
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
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
胞。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一般无异常,但急进型高血压时可有抗人
球蛋白试验阴性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伴畸形红细胞、血红蛋
白高者血液黏度增加,易有血栓形成并发症(包括脑梗死)和左心
室肥大。
近年来,专家特别强调做血小板聚集试验的重要性。 血小板
聚集试验目前尚未全面推广,不少高血压患者还不知道有这么一
项检查,更不知晓这项检查有何意义与价值。 目前,虽然也查血小
板,但还停留在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上,这些检查主要反映
体内的凝血机制,不能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致命性隐患、有无血栓形
成的危险及危险的大小。 只有血小板聚集试验才能及时反映血栓
形成的危险,让医生提前采取“排险”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
全。 那么,血小板的聚集性为什么会增高,概括起来有两方面原
因:一是诱导物增加,如肾上腺素、凝血酶、血小板激活因子等都可
18以激活血小板,进而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增高;二是血小板的数量
增多和功能增强,如果合并有高血脂、高血糖等情况时,更容易引
起血管内血栓形成。 不难理解,有多种危险因素合并的高血压患
者更有必要做血小板聚集试验,并针对查出的问题在医生的指导
下进行治疗,以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
(2)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
及尿比重、尿糖、尿蛋白、尿隐血、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尿盐酸盐、
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正常的尿液为草黄色,透明,酸碱度在
5 ~ 7,尿比重在 1? 015 ~ 1? 025,其他项目均为阴性。 临床上常开展
的有尿八项、尿十项和尿十二项检查,特别是尿中出现蛋白“ +”或
隐血“ +”,再加上有管型出现时,对诊断高血压肾损害更有意义。
(3)血脂检查:主要检测血中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等。 脑血管病、高
血压伴有高血脂者多见。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类型。
①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5? 72 毫摩 / 升,而三酰
甘油含量正常(即三酰甘油<1? 7 毫摩 / 升。)
②高三酰甘油血症。 血清三酰甘油含量>1? 7 毫摩 / 升,而总
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 72 毫摩 / 升)。
③混合型高脂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均增高
(即总胆固醇>5? 72 毫摩 / 升,三酰甘油>1? 7 毫摩 / 升)。
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
低,<0? 9 毫摩 / 升。
(4)血糖检查:包括检查空腹或餐后 2 小时血糖,尤其是早期
高血压患者主要检测餐后 2 小时血糖,以便早期发现合并糖耐量
异常的患者。
①正常人血糖的参考值。 空腹血糖 3? 9 ~ 6? 2 毫摩 / 升;餐后 1
小时 7? 8 ~ 9 毫摩 / 升;餐后 2 小时 3? 9 ~ 7? 8 毫摩 / 升。
19②临床意义
高血压患者易合并有糖尿病,共同构成冠心病、脑血管病的
易患因素,测血糖、尿糖及糖耐量试验有助于及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肾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性肾病,这些病变
均可导致血压升高、脑血管病,故测定血糖、尿糖及糖耐量试验有
助于鉴别高血压的原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为引起血
压升高的内分泌疾病,常伴有高血糖,故检查血糖、尿糖和糖耐量
试验,有助于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
利尿药治疗高血压时,可能使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减低,治疗
前测定血糖、尿糖及糖耐量试验,有助于药物治疗的观察及药物不
良反应的判断。
(5)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可判断是原发性高血压或是肾
性高血压,对治疗与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①尿素清除率的测定。 高血压后期,由于肾小动脉硬化或并
发肾功能不全,尿素清除率降低。 如清除率<60%时,则表示肾功
能发生损害;清除率<50%则表示肾功能有比较明显的损害;清除
率<20%则表示血中有尿素潴留;清除率<10%说明肾功能受到严
重的损害。
②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测定。 高血压后期,肾功能处于不全的
状态,内生肌酐清除率也低于正常。 清除率在每分钟 70~51 毫升
时为肾功能轻度损害;清除率在每分钟 50 ~ 31 毫升时为中度损
害;清除率在每分钟 30 毫升以下时则为重度损害。
③血尿素氮和肌酐的测定。 高血压的早期,肾功能损害不明
显,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无变化。 但当肾功能严重损害
时,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均增高。 成人肌酐>114? 3 微摩/ 升,老年人
和妊娠者>91? 5 微摩/ 升时,提示有肾损害。
④酚红排泄试验。 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无损害,酚红排泄试验
20正常。 若肾功能有明显损害,排泄量才减低。 肾功能严重损害,酚
红排泄量也明显减低。
(6)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
细胞变化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 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液流
变学检查,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及血液中红细
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 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
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
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适宜做血液流变学检查者有以下几
类人群:正常或亚健康人群,工作压力大、心理失衡、营养过剩或不
良、生活不规律的群体及 30 岁以上的健康人群;病理状态人群,如
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症、肺心
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血液病、烧伤、各种原
因的重症贫血、重症肝炎、肝硬化及高脂血症等。
①全血黏度检测。 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
数,也是反映血液黏滞程度的重要指标。 影响全血黏度的主要因
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黏度等。 根据切
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黏度。 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
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
性。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
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液黏度增高,血液的
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
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机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黏度升高会导致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
绞痛、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
脏病、深静脉栓塞等;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肿
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乳腺肿瘤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其他:如休克、烧伤、先兆
子痫、糖尿病等。 全血黏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1②血浆黏度。 血浆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
标。 影响血浆黏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
血糖等。 血浆黏度越高,全血黏度也越高。 临床血浆黏度增高可
见于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③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又称血细胞比容、比积,是指将不
改变红细胞体积的抗凝血放置于温氏管或毛细管中,经一定离心
力离心一段时间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层占血液容积的比例。 红细
胞压积增高,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各种原因所致血
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 80%左右。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
心肺疾病等。 红细胞压积降低,见于正常孕妇、各种贫血患者及应
用干扰素、青霉素、吲哚美辛、维生素 A 等药物。
④全血还原黏度检测。 全血还原黏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 1 时
的全血黏度值,也称单位压积黏度。 全血还原黏度反映了红细胞
自身的流变性质对血液黏度的影响。 若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
都高,说明血液黏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
参考意义。 若全血黏度高而全血还原黏度正常,说明红细胞压积
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黏度大,但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
(对黏度影响不大)。 若全血黏度正常而全血还原黏度高,表明红
细胞压积低(血液稀),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黏度影
响过大),说明全血黏度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 若全血黏度和
全血还原黏度都正常,说明血液黏度正常。
⑤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聚集指数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
低到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所谓“缗钱状” 聚集物的能
力。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如急性心肌梗
死、脑梗死、肺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病等。
⑥红细胞变形指数。 红细胞变形指数是指红细胞在血液流动
22中的变形能力,也就是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形状的特性。
临床上红细胞变形指数减低主要见于一些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
脑血栓、冠心病、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肺心病等。 急性心
肌梗死患者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第 1 ~ 3 日变化明显。 脑血栓形
成患者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低于健康人。 糖尿病患者也有类似改
变,有血管并发症者更差。 高脂血症使红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升
高,膜面积增加,红细胞变成棘状,变形指数降低。 多发性动脉硬
化、慢性肾衰竭、雷诺病、高血压、肿瘤均可使红细胞变形指数降
低,吸烟也降低红细胞的变形指数。
⑦血沉。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
沉降速度。 血沉病理性增快见于结核和风湿的活动期,当病情好
转或稳定,血沉也逐渐恢复正常。 用于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胃
癌与胃溃疡,盆腔炎性包块与无并发症卵巢囊肿。 盆腔炎性包块
血沉明显增快,无并发症卵巢囊肿血沉正常或略有增高。 多发性
骨髓瘤的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血沉加速非常显著。
⑧血沉方程 K 值。 通过血沉方程 K 值的计算,把血沉转换成
一个不依赖于红细胞压积的指标,这样血沉方程 K 值比血沉更能
客观地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变化。
⑨红细胞刚性指数。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及质
量保持相对稳定。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失
常,都会引起红细胞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
生。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形性越小,是高切变率下
血液黏度高的原因之一。
⑩红细胞电泳时间。 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在直流电场的
作用下移动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叫红细胞电泳时间。 影响电泳时
间的因素主要与血浆中血脂、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以及血
浆黏度的增加有关。 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肺心病、心肌梗死、
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红细胞电泳率都
23降低,电泳时间延长。
? ? ?纤维蛋白原。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
系统中的重要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血栓性疾病的重
要危险因子,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
后有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
原血症、新生儿、早产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炎、肝硬化、重
症贫血、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恶性肿瘤及某些产科急症。 纤维
蛋白原增多见于晚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老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
化症、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尿毒症、烧伤、放射病、
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手术后、心肌梗死及剧烈运动后。
  • 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及临床表现有 哪些?
    (1)先兆症状①突然口眼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②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
    12-27
  • 脑血管病如何分类
    (1)按性质分类: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①缺血性脑血管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2-27
  • 引起脑血管病的病理因素是什么?
    (1)疾病因素①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最主要和常见的病因。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②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
    12-27
  • 脑血管病的名称有哪些?
    脑血管病名称很多。有患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血管意外;去省城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脑卒中;后又到北京就诊,却又诊断为中风。但医生开的药物却大致相同,患者糊涂了,我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呢。其实,他们诊断的都...
    12-27
  • 什么是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一种源于脑实质内血管在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并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急性、自发性的非外伤性出血。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我国,脑...
    12-27
  • 什么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堵塞,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有“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脑梗死”等。它是危害人民健康,威胁生命,影响劳动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