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热汇!
发布信息
医药保养信息
当前位置:大热汇 > 居家日用 > 医药保养
    VWD 各型特点及发病机制?
    2019-02-23 信息编号:752774 收藏
血管性血友病 ( 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 是比较常见
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 VWF 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导致血小板
黏附能力和 (或) 血浆Ⅷ水平不同程度下降是其发病机制。 本病
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 一般认为是万分之一。
VWD 分为 3 型, 1 型为血浆 VWF 量部分缺陷, 2 型为血浆
VWF 质的缺陷, 3 型是血浆 VWF 完全缺如。 2 型又分为 2A、 2B、
2M 和 2N 四个亚型。
(1) 1 型 VWD:
1 型 VWD 为 VWF 量部分缺陷, 是 VWD 最常见类型, 约占
总病例的 75% 左右。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为轻度或中
度的皮肤、 黏膜出血, 女性月经增多。 实验室检查: 出血时间正
常或延长; 血浆 VWF: Ag 正常或轻度下降; FⅧ: C 正常或轻度
下降; 瑞斯脱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RIPA) 降低, 瑞斯脱霉素
辅因子活性 (VWF: Rco) 降低; 血浆和血小板多聚物分布正常。
1 型 VWD 发病机制包括 VWF 基因转录异常, VWF 蛋白加工、 多
聚化及转运异常, VWF 在血浆中清除加速。 涉及 VWF 基因本身,
以及与 VWF 表达和修饰相关的其他基因的改变。
1 型 VWD 的诊断有时较为困难, 尤其是当血浆 VWF 水平持
续低于正常水平低限时。 目前认为, 当患者血浆 VWF 水平 <
30IU / dL、 有明显的出血症状及阳性家族史者, 可诊断为 1 型
VWD, 且常存在 VWF 基因突变; 而当患者血浆 VWF 水平 30 -
50IU / dL, 可诊断为 “可疑 VWD” 或 “低 VWF 血症”。
欧洲 MCMDM、 加拿大和英国研究小组通过对 1 型 VWD 的大
规模研究发现: ①1 型 VWD 中, VWF 基因突变发生率约为 53%
- 63% , 涵盖 VWF 基因的编码区、 启动子区和剪切位点; ②
VWF 基因突变涉及各个外显子, 并无明显热点区, 甚至在内含子
1 中也发现了 5 种 VWF 基因突变; ③ VWF: RCo / VWF: Ag、
VWF CB / VWF: Ag 降低, F Ⅷ: C / VWF: Ag 升高, 提示存在
VWF 基因突变; ④涉及半胱氨酸缺失或新增的不同于 3 型 VWD
的 VWF 基因突变, 所以不能完全认为 1 型 VWD 是 3 型 VWD 的
杂合状态; ⑤ 除了 VWF 基因突变外, 尚存在其他的基因定位与
1 型 VWD 的发病相关, 尤其是血浆 VWF 水平 30 - 50IU / dL 时。
(2) 2 型 VWD:
2 型 VWD 是指 VWF 质的异常, 占总病例的 20% - 30% 。 根
据遗传特点、 临床表现、 VWF 多聚体结构及分子病理机制的不
同, 又分为 2A、 2B、 2M 和 2N 四种亚型。
1) 2A 型 VWD: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大约占所有血管性血
友病的病例的 10% - 15% , 为 2 型 VWD 中最常见类型。 临床表
现多为中等程度出血, 且个体差异较大。 实验室检查: 出血时间
延长; VWF: Ag 及 FⅧ: C 减少; RIPA、 VWF: Rco 降低; 血浆
中大、 中分子量的多聚体消失。 2A 型 VWD 患者因 VWF 基因突
变, 引起 VWF - D2、 D3 区氨基酸改变, 影响 VWF 在高尔基体内
的多聚体化 ( Group I), 或者引起 VWF - A2 区及其邻近区域氨
— 289 —
基酸改变, 导致 VWF 对 ADAMTS13 敏感性增加、 VWF 降解加速
(Group II)。
2) 2B 型 VWD: 一般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轻度或中度的皮
肤、 黏膜出血。 实验室检查: 出血时间延长; VWF: Ag 及 FⅧ:
C 下降; VWF 分子与血小板 GPIb 的亲和力显著增强, 血小板消
耗增加, 血小板数减少; 低浓度的 RIPA 增高; 同时, 血浆中高
分子 VWF 多聚物也消耗性减少。 2B 型 VWD 患者是由于 VWF 基
因突变, 引起 VWF - A1 及其邻近区域氨基酸改变 (主要累及
R1306, R1308, R1341), 使得 VWF 分子与血小板 GPIb 的亲和
力显著增高。 此型 VWD 需与血小板型 VWD 相鉴别。 2007 年
Othman 等对 5 例 “2B 型 VWD” 进行基因分析, 发现 2 例为血小
板型 VWD (突变在血小板膜糖蛋白 Ib)。
3) 2M 型 VWD: 该型患者少见, 一般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轻度或中度的皮肤、 黏膜出血。 实验室检查: 出血时间延长;
VWF: Ag 正常或下降; VWF 分子与血小板 GPIb 的亲和力下降,
RIPA 下降; 血浆 VWF 多聚物分布基本正常。 此型 VWD 是由于
VWF 基因突变, 引起 VWF - A1 区域氨基酸改变, 使得 VWF 分
子与血小板 GPIb 的亲和力降低。 目前只发现 3 例 2M 型 VWD 是
因 VWF - A3 区氨基酸改变, 使得 VWF 分子与胶原结合力下降。
4) 2N 型 VWD: 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出血症状与血友病相
似, 表现为 关 节、 肌 肉 血 肿。 实 验 室 检 查: 出 血 时 间 正 常;
VWF: Ag 正常; FⅧ: C 显著下降; RIPA 正常; VWF 与 FⅧ结合
试验下降; 血浆 VWF 多聚物分布基本正常。 2N 型 VWD 患者是
由于 VWF 基因突变, 引起 VWF - D’ D3 区氨基酸改变 (主要累
及 R816, R854), 使得 VWF 与 FⅧ结合明显下降。 临床上需注意
与轻中型血友病鉴别。
(3) 3 型 VWD:
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占总病例的 5% 左右。 临床出血症状
较重, 有自幼出血史。 出血时间显著延长; 血浆 VWF ( VWF:
Ag 和 VWF: Rco) 几乎测不出 ( < 5% ); FⅧ: C 显著下降; 血
浆 VWF 多聚物缺如。 引起 VWD3 型的突变大部分是无义突变和
框移突变, 偶有大片段缺失、 误义突变和剪切点突变, 导致正常
VWF 合成受阻。 有报道, 3% 的 3 型 VWD 患者在替代治疗后可产
生抗 VWF 自身抗体。
  • 血管性血友病的主要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产生具有抗VWF活性的抑制物,其次为肿瘤细胞吸附VWF,使血浆VWF减少;另外,抑制物可与VWF的非活性部位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
    02-23
  • VWF 生理功能有哪些?
    VWF生理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初期止血中,介导血小板黏附于损伤的血管壁。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VWF在血流剪切力作用下伸展为丝状结构并暴露内在功能域,A3区与暴露的内皮下胶原结合,A1区结合血小板GPIb-IX-V复合物,介导血小...
    02-23
  • 血浆 VWF 水平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正常血浆VWF水平的95%可信区间为50-200IU/dL。但是多种因素影响血浆VWF水平,如遗传因素、年龄、种族、ABO血型、肾上腺素和荷尔蒙水平、炎症因子等。VWF基因启动子序列多态性的变化可以影响基因表达的水平;年龄愈大,VWF水平愈高;2003年...
    02-23
  • VWF 有哪些生物学特征?
    VWF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VWF基因定位于12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VWF基因编码的2813个氨基酸前体蛋白,包括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741个氨基酸的前体多肽,2050个氨基酸的成熟亚单位。VWF的前体蛋白含有ABCD四种结构域:D1-D2-D’-D3-A1-A2-A3-D4-B1-B2-B3-C1-C2-CK。前体蛋白...
    02-23
  • 血管性血友病分为几种, 分别是那些类型?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CVWD)和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AVWD)。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为显性遗传。以自幼发生的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缺陷...
    02-23
  • 如何预防血友病?
    血友病出血多数与损伤有关,因此预防损伤是重要措施之一;患者要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对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限制其活动范围及活动强度。一般血友病患者应避免剧烈或易致损伤的活动、运动及工作减少出血危...
    02-23